1月9日,浙江省建德市楊村橋鎮草莓小鎮示范園區草莓大棚,新研發的草莓采摘機器人伸出機械臂,根據程序設置采摘成熟的草莓 徐昱攝/本刊
紅衛農場有限公司農業先行示范區相比傳統地塊,可實現畝減農藥用量10%至30%,畝節本5至15元;畝減少氮肥用量約10%,畝節本增效50元以上;還可實現畝節水15%至20%,畝減少灌溉用水100立方米
在“無人化”方面,中國已經走在了世界前面。目前,我國植保無人飛機保有量2萬臺,作業面積超過3億畝次,均為世界第一
無人駕駛智能插秧等智能化設備,可以減少人力,還提高了作業效率和質量,提高了標準化生產。“身邊也有其他種植戶問我,一聽普通農機改成智能農機的成本,他們就打消了念頭。”
文 |《瞭望》新聞周刊記者
稻菽飄香,一片金黃。
在北大荒農墾集團紅衛農場有限公司的一處農業先行示范區,《瞭望》新聞周刊記者發現灌溉系統正少量間歇澆灌著稻田,田間地頭隱約可見傳感器卻不見人。
公司副總經理隋喜友介紹,這是稻田里的水位傳感器自動監測水層深度,數據傳到智能灌溉控制系統診斷后,指令下達到灌溉控制裝置,開啟了澆灌程序,即將進入收獲期,灌水量大大減少。
近年來,北斗導航、5G等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、流通、服務等環節,在一些地方,農業不但改了模樣,還變了內涵:物聯網、大數據引領“無人化”農業正逐步替代看天澆水,靠經驗施肥的傳統耕作模式。
當今世界局勢復雜多變,疫情控制未見明朗,糧食安全成為博弈的焦點。我國糧食安全保障升級,“十四五”規劃首次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作為安全保障類約束性指標,在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中予以明確。
農業生產的數字轉型成為解決“誰來種地,怎么種地”的戰略舉措,也是我國由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必經之路。
“十四五”是推進農業農村數字化的重要戰略機遇期。當前,能否讓數字農業從一些地方的“盆景”變成大規模推廣和應用的“風景”,數字農業沖關,將引發農業生產領域哪些變化?數字化實用技術運用、機器替代人等如何助力農業提質增效?
傳統農業“華麗轉身”
紅衛農場的先行示范區占地3600畝,每塊格田15畝,通過物聯網設備,把氣象、苗情、病蟲等相關數據全部接入到大數據系統中。
——通過衛星遙感數據,加上無人機掃描,形成了從衛星到地面、從宏觀到微觀的全方位、實時化的水稻農情監測系統。稻田哪里“營養過剩”或“營養不良”用數據說話。
——通過高光譜成像儀、植株營養素分析儀等儀器監測,經過“算法”換算出水稻營養值,實施精準施肥,既確保水稻產量,又保護黑土地。
隋喜友介紹,紅衛農場有限公司農業先行示范區相比傳統地塊,每畝減少灌溉用水100立方米、節水15%~20%、減少氮肥用量約10%、減農藥用量10%~30%;畝產量達到600公斤,實現每畝節本增效50元以上。
近日,國家統計局根據早稻的實割實測抽樣調查推算,2021年全國早稻播種面積下降0.4%,稻米產量同比增長2.7%。
一增一降的背后,是克服疫情和洪澇災害影響,農業結構的調整和種植技術的優化,這里面離不開數字技術的賦能。
從大型糧倉北大荒來看,北大荒農墾集團建三江分公司農業發展部部長李國俊介紹說,公司在七星、二道河、創業、紅衛、勤得利、勝利6個農場建設數字農業平臺,實現了農業生產耕、種、管、收全程數字化、智能化、無人化,并具有農業生產作業規劃、智能裝備信息采集和環境因素、土壤肥力、作物生長監測等功能,可以繪制每一階段作物長勢數據圖,進而科學指導生產及田間管理。
從全國范圍來看,數字化正在依靠什么改造傳統農業?
——數據傳輸通道打通:全國行政村通光纖、通4G比例超過98%。
——“天眼”開啟:農業遙感、導航和通信衛星應用體系初步確立。數據顯示,2020年,中國在軌運行應用衛星數量超過300顆,有力支撐了各行業的綜合應用。農業對地監測能力的大幅提高,加速了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和數字農業農村建設,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撐。
——作物、機器“開口說話”:物聯網監測設施加速推廣,應用于農機深松整地作業面積累計超過1.5億畝。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農業信息化專家趙春江介紹,從全國農業大數據建設來看,目前單品種大數據建設全面啟動,種業大數據、農技服務大數據建設初見成效。
大數據支撐下,我國已在黑龍江、江蘇、湖南、河南、山東、四川等12個省份,建立了針對小麥、水稻、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,以及棉、油、糖、果、菜、茶等大宗經濟作物的無人農業作業試驗區。蘋果、大豆、棉花、茶葉、油料、天然橡膠等6個品種開展了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試點。
世界經濟論壇網站在相關報道中指出,中國數字技術正在改變傳統農業模式,讓農業更賺錢。
上一篇:沒有了!